1950年初,一支解放军部队刚刚抵达中印边境的赛拉图哨所,便意外遇见了几名身着破烂衣物的“野人”般的士兵。还没等解放军开口,那些士兵激动得泪水滂沱,颤声说道:“四年了,终于有人来换岗了!”
这几人正是被国民党遗忘了整整四年的守边哨兵。四年前,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,翻越重重山岭来到这里,却从未等到过任何补给或换防的消息。
漫长的岁月里,寒冷时只能烧牛粪取暖,饥饿时只能啃食玉米糊糊,忍受了千余个风雪交加的日夜。雪地上无数无名的坟墓沉默地堆积着,然而这些士兵却从未离开过一步。
那么,赛拉图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?那些被遗忘的哨兵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?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边疆防务重新被摆上了议事日程。经过领导层的统筹部署,解放军第五师第十团的一个加强连整装待发,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新疆赛图拉哨卡的艰难征途。
一路向西行进,当队伍抵达喀喇昆仑山脚下,海拔约一千米时,前方的道路陡然变得异常艰险,连战马也无法承受这崎岖的山路,纷纷倒下。士兵们只得卸下马匹,徒步前进。
此时离目标哨所还有170多公里,途中还必须翻越三座海拔超过三千米的雪山。随着高度的攀升,许多战士开始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,脚底也被岩石磨破出血泡。原计划一天走完的路程,最终足足耗费了整整六天。
展开剩余88%终于,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,他们抵达了赛拉图哨所。远远望去,只见一座简陋的房屋孤零零地矗立在高处,四周被一片皑皑白雪覆盖,丝毫没有人迹的迹象。
正当他们以为哨所早已废弃时,几个衣衫褴褛、犹如“野人”的守卫突然从旁边窜出,双方瞬间举枪相对,眼神中满是戒备。几秒后,“野人”中为首的一名老兵泪水涟涟,惊喜又不敢置信地问:“终于有人来了!你们是来换岗的吗?”
守哨的八名士兵领着解放军走进哨所,点燃了剩余的一些牛粪,忙着熬煮着仅有的玉米糊糊,端上火炉时歉意地说:“这里条件有限,凑合着吃吧,至少比外面暖和些。”
冰天雪地中,这团微弱的火光是他们唯一的温暖。驻守的士兵们早已习惯了这般孤独艰苦的生活,几乎忘了换防的概念,但真正等来同胞时,心中那股酸楚感被火焰点燃。
有的低头沉默,有的用手遮住半张脸,还有的掩面而泣。沉默良久,终于有人哽咽问道:“你们怎么才来?当初说好一年换一次,结果四年都没等到人。”
话锋一转,他又打量着解放军的军装,接着追问:“你们是哪个部队的?军装换了吗?”
解放军也认真打量起对方满是尘土的破旧军服,才意识到这些人是国民党的遗留士兵。随即答道:“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师第十团,来这里接替你们驻守。”
“人民解放军?”一名年长老兵眼神突然复杂起来,望了望自己身上的破旧衣服,再看对方整齐的军装,神情悲戚地问:“从古至今,成王败寇,我们是不是永远回不了家了?”
解放军带头的军官郑重回答:“不会的。你们都是中国的军人,新中国已经成立,人民当家作主了。过去的历史就让它过去吧,你们可以回家了。”
听到这话,几名坚持了四年之久的老兵终于控制不住泪水。望着那些弯曲破损的枪械和衣服上露出的棉絮,解放军战士们也被深深触动。一位战士试图拍了拍他们肩膀安慰,却又迟疑地放下了手。
长期的饥寒交迫让这些守边英雄面黄肌瘦,骨瘦如柴,轻轻一触似乎都怕伤害到他们。若不是那颗坚定的守土之心,怎能支撑他们熬过这漫长的寒冬?
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,内忧外患交织。1856年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;1859年,陕甘地区爆发大规模起义;1860年,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。陕甘问题尚未解决,新疆又陷入动荡。
1864年,新疆爆发反清大起义。当时浩罕汗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)统治者趁机派遣司令阿古柏入侵新疆。阿古柏贪婪异常,趁乱建立了“洪福汗国”,自称汗王。
清政府因忙于剿灭太平天国,国库空虚、军力衰弱,无暇顾及新疆。沙俄与英国则借机支持阿古柏政权,提供武器和资源,将其变为傀儡政权。
至1871年,在英俄双重撑腰下,阿古柏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区,沙俄趁机占领伊犁。沙俄假意代管,承诺待清政府稳定后归还,但实际上占据了大量疆土。
当时兵力有限,李鸿章等“海防派”认为,丢失荒凉新疆影响不大,关键是保住沿海地区。但左宗棠坚持:“疆土寸尺不可让。若弃新疆,内蒙古难保,京城周围必乱。”
最终,朝廷下令“海防塞防兼顾”,派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,但仅拨款200万两银子。无奈之下,左宗棠向商人借款,凑齐2700余万两军费。
年过花甲的左宗棠,随身带着棺材,誓以身殉国,亲率军队远征新疆。凭借充分准备,他先收复北疆,随后南下击溃阿古柏主力,1877年底新疆全面收复。
新疆随即设省,左宗棠多次请求建立边防哨所以防外敌入侵。喀喇昆仑山脉位于新疆西端,绵延八百公里,海拔平均6100米,天然屏障。
赛图拉哨所便建在喀喇昆仑山上。这里背靠印度,曾是古丝绸之路的最后居民点,能够俯瞰整个南疆腹地,连英国也曾觊觎此地。
然而这里人烟罕至,海拔接近四千米,路径仅一条,必须翻越三座险峻雪山,补给极为困难,最终英军因难度过大而放弃。
左宗棠权衡利弊,派遣百余名精英组成敢死队,跋山涉水历时一个多月,在此地建起了简陋的土石哨所,并动员村民助力加固。
1928年,国民党首次派兵驻守时,清朝老兵已届晚年,还询问他们为何不留辫子。得知清朝覆灭,老兵叹息一声,叮嘱道:“不管天下归谁,你们都要守好祖宗留下的土地!”
国民党士兵通常一年换岗一次,半年巡逻800公里长的喀喇昆仑山防线,半年驻守哨所。
听起来不算难,但高原反应严重,仅站立不动就会头晕、耳鸣,背负装备巡视更是艰难。每年都有士兵在途中牺牲,解放军后来发现过被冰封的“木乃伊”。
1946年,国民党派出的最后一批驻守士兵到达赛拉图。他们以为只要守一年就能换防,没想到外界早已遗忘了他们。无人换防、无补给,靠山下百姓施舍才得以苟活。
遇大雪封山时,粮食断绝,只能靠顽强的意志撑着。很快,一个连的人数缩减至仅剩8人。哨所无电无煤,春夏秋尽量囤积牛粪和干草,冬季只能靠玉米糊糊勉强填饱肚子。
冰雪覆盖的荒野中,除了无尽的寒冷,没有任何慰藉。他们想尽办法,讲尽所有故事,日子依旧漫长且无望。直到解放军的到来,他们才感到使命完成。
1950年,解放军上报后,郑重告诉他们:“你们的任务结束了,接下来交给我们。你们是边疆的英雄,下山后会有医疗队为你们体检,愿意回家就回家,想继续留队,我们也会安排。”
话音刚落,解放军全体向8名守边英雄敬礼。因为他们同是中国军人,为保卫祖国坚守至此,值得最高的敬意。
连长派遣几名战士护送他们下山。路过哨所外近百个坟堆时,8名老兵含泪向那些长眠于此的战友们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。
这些坟墓里埋葬的,有他们的战友,也有守边的先辈。不论阵营,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,永远守护着这条800公里的边防线。只要守住这条线,中国就安然无恙。
后来,这几名守边英雄完成体检后,均获得了安置证明和回家路费。国家根据实际需求重新规划和建设了赛拉图哨所,努力改善守边士兵的生活条件。
从此以后,驻扎于此的,便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